关于发布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24〕141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年6月28日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2024年度项目指南战略性关键金属指现今社会必需、安全供应存在高风险的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和部分其它金属(如PEG、Cr、Co等),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我国重要的紧缺和优势关键矿产资源,以低丰度金属元素超常富集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为主线,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为发现新型资源、深度利用资源提供坚实科学基础,一、科学目标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关键金属元素超常富集成矿的苛刻条件,建立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理论,实现成矿理论突破;揭示关键金属成矿规律,确定关键金属元素矿床新类型,实现指导找矿突破;查明微观尺度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攻克关键金属强化分离理论瓶颈,实现分离理论突破,二、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低丰度金属元素超常富集过程与驱动机制,围绕该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将针对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展开:(一)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查明控制关键金属矿床形成的地质-物理-化学过程,是理解关键金属元素形成机制和成矿规律的关键,三、2024年度资助研究方向围绕重点突破方向,梳理、总结亮点研究进展,形成重要理论体系或技术、工艺,拟以集成项目资助以下方向:(一)稀有金属成矿理论,聚焦镓、锗、铟等稀散元素赋存状态和超常富集机制,开展稀散元素成矿集成研究,揭示不同地质背景下稀散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分布规律、稀散元素主要矿床类型以及不同类型伴生/独立矿床中稀散元素的赋存状态、超常富集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建立稀散元素的成矿-找矿模式,丰富和发展稀散元素成矿理论体系,提出稀散元素找矿勘查和开发利用新方向,围绕青藏高原及周边的关键金属成矿带,综合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学科研究手段,从圈层相互作用和物质循环角度开展集成研究,以查明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的深部过程与物质架构对锂-铍-稀土-锡的成矿控制,揭示关键金属在大陆碰撞带的成矿规律,并指导找矿勘查,针对镍、钴、铬、铂族元素等稀贵金属,开展多类型成矿特征和成矿机制集成研究,阐释不同构造背景岩浆稀贵金属的成矿潜力,揭示岩浆-热液、风化-沉积等地质过程中稀贵金属富集机制,构建稀贵金属成矿新模型,提出我国稀贵金属成矿新区带,在系统总结风化壳型稀土矿的富集-分异机制、赋存状态与开采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集成提升、关键点突破等举措,发展风化壳型稀土矿成矿理论,创新稀土富集原创理论和开采技术,形成可推广的绿色、高效开采新工艺,服务国家稀土战略,五、2024年度资助计划2024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不超过7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5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优先支持有较好工作基础和组织管理能力、有望在近期取得重要突破的项目申请,集成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