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产业发展新基础…19第三章文旅产业发展布局………………………………20一、总体布局………………………………………………20二、片区发展思路…………………………………………21(一)一核集聚:县城文旅融合核心区…………………21(二)三带辐射:北部康养旅游发展带…………………21(三)三带辐射:中部红色旅游发展带…………………23(四)三带辐射: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带…………………24(五)四廊串联:大米仓山文化旅游走廊………………24(六)四廊串联:“蜀道奇峡”文化旅游走廊…………25(七)四廊串联:长征文化旅游走廊……………………25(八)四廊串联:茶文化旅游走廊………………………25第四章文旅吸引物体系构建……………………………26一、文旅项目培育创新……………………………………26(一)引擎项目……………………………………………26(二)支撑项目……………………………………………28(三)特色项目……………………………………………29二、文旅产品体系优化……………………………………32(一)五大品牌系列产品…………………………………32(二)两大配套旅游产品…………………………………35(三)全季全时旅游产品…………………………………36三、全域旅游线路规划……………………………………37(一)区域旅游线路………………………………………37(二)县内旅游线路………………………………………37第五章文旅产业融合赋能………………………………39一、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39(一)旅游+红色文化……………………………………39(二)旅游+生态文化……………………………………39(三)旅游+茶文化………………………………………39(四)旅游+非遗民俗……………………………………40二、构建“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40(一)文旅+康养…………………………………………40(二)文旅+农业…………………………………………41(三)文旅+工业…………………………………………41(四)文旅+体育…………………………………………42(五)文旅+教育…………………………………………42第六章文旅品牌塑造推广………………………………43一、品牌形象塑造…………………………………………43(一)塑造推出一个营销口号……………………………43(二)重点推出一个文旅IP………………………………43(三)做靓做响五大文旅名片……………………………44(四)提高品牌辨识度……………………………………45二、品牌形象推广…………………………………………45(一)举办“三节一会”品牌节事………………………45(二)举办全时全季活动…………………………………47(三)申办两大高峰论坛…………………………………48三、拓展营销渠道…………………………………………48(一)全媒体整合营销……………………………………48(二)多元主体联动营销…………………………………48第七章文化传承与保护…………………………………50一、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0(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50(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50(三)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51二、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51(一)加强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51(二)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53三、促进文博产业与创意产业发展………………………54第八章文旅服务要素体系优化…………………………56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6(一)旅游交通建设………………………………………56(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56(三)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57(四)智慧旅游建设………………………………………57(五)旅游厕所建设………………………………………58(六)智慧广电建设………………………………………58二、旅游要素体系建设……………………………………59(一)旅游住宿……………………………………………59(二)旅游餐饮……………………………………………60(三)旅游购物……………………………………………60(四)文旅娱乐……………………………………………61第九章文旅发展保障体系………………………………62一、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62(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62(二)强化规划引领………………………………………62(三)健全协调机制………………………………………62(四)完善管理机制………………………………………62(五)创新投入机制………………………………………63二、强化文旅政策保障……………………………………63(一)强化政策支撑………………………………………63(二)落实文旅政策………………………………………63三、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64(一)拓展资金来源渠道…………………………………64(二)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64四、夯实文旅人才队伍建设………………………………65(一)加强文旅人才引进…………………………………65(二)完善文旅人才培养机制……………………………65(三)深化文旅“双创”进程……………………………66(四)建立文旅专家智库…………………………………66五、深化文旅用地保障……………………………………66(一)深化用地改革………………………………………67(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文旅项目用地…………………67六、旅游安全与综合监管…………………………………67(一)创新市场监管机制…………………………………67(二)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68(三)加强文化旅游综合执法……………………………70(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71第十章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保护………………………73一、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73(一)保护原则……………………………………………73(二)保护区划分…………………………………………73二、生态环境保护…………………………………………74第一章发展环境一、“十三五”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1.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景区创建、文旅产品开发中体现不明显,以旺苍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文旅产业开发条件为依托,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研学示范基地和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研学示范基地为抓手,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康养、蜀道文化体验、茶文化体验、恐龙遗迹研学五大核心品牌产品,(一)五大品牌系列产品1.红城——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系列产品主要包括红色文化观光产品、红色文化研学产品、红色户外拓展产品、红色文化演艺产品,一、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旅游+红色文化依托中国红军城、木门红色遗址等红色资源,开发茶事体验、茶业科普、特色农业观光、茶产业研学等茶文化系列文旅产品,将文化内涵巧妙融入文旅产品开发和景区开发建设,二、构建“文旅+”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一)文旅+康养发展文化养生休闲业态,编制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米仓山大峡谷、盐井河峡谷、中国红军城等专项规划,力争将米仓山大峡谷旅游景区项目、天星—盐河片区旅游基础设施、盐井河峡谷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大茅坡—鹿亭温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旺苍马门溪龙遗迹博物馆等项目纳入全省文旅项目库,重点引进文化保护、文化创意、文旅规划、旅游新业态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市场开发、会展策划、旅游教育、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文旅项目用地明确文化旅游发展用地规模。